近日,全球化工行业迎来新一轮资产调整浪潮,索尔维、SK集团、英力士、朗盛等多家行业巨头相继宣布关停生产线或出售业务资产。
英力士:连续关停多套生产装置
10月7日,英力士宣布将裁减其位于英国赫尔的乙酰基工厂20%的员工,将原因归咎于廉价的高碳进口产品冲击。
10月6日,英力士确认计划关闭位于德国莱茵贝格的两家生产工厂,将造成175个工作岗位流失。两家工厂分别生产环氧树脂关键成分和氯,关闭的直接原因是能源和碳排放成本高企,以及缺乏关税保护。
9月18日,英力士宣布将无限期关停欧洲环氧丙烷(PO)和丙二醇(PG)生产,即使德国年产21万吨的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装置恢复氯气供应。该公司将于2026年退出欧洲化工理事会相关工作组。
盛禧奥:永久关闭MMA、丙酮氰醇业务
10月6日,盛禧奥宣布一系列战略计划,将在年底前永久关闭位于意大利Rho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生产业务以及位于意大利 Porto Marghera 的丙酮氰醇(ACH)生产业务,ACH是MMA的前体。自此,盛禧奥将从第三方生产商处购买MMA原料以维持生产。同时,该公司将继续在该工厂的PMMA的解聚(化学回收)试验。
阿朗新科:关闭14万吨合成橡胶基地
10月2日,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胶供应商之一的沙特阿美子公司——荷兰阿朗新科法国弹性体公司已宣布,计划停止其位于法国北部热罗姆港的合成橡胶生产基地运营。阿朗新科声称其工厂面临“成本上涨、全球市场失衡以及监管压力加大”的困境之中,导致持续亏损,并且找不到任何可行途径来实现盈利改善。目前热罗姆港基地的合成橡胶年总产能为14万吨,产品包括钕系顺丁橡胶(Nd-PBR)和溶液聚合丁苯橡胶。
陶氏:启动欧洲战略重组
10月2日,陶氏公司发言人证实,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末关闭位于比利时Tertre的聚醚多元醇工厂,该工厂年产能为9.4万吨。
此举是陶氏在欧洲战略重组计划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是高成本、欧洲严苛的监管、亚洲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在今年7月份,陶氏董事会已批准关闭欧洲的三家化工厂:德国博伦乙烯裂解装置和德国施科保的氯碱/乙烯基资产,英国巴里的基础硅氧烷工厂。同时陶氏还计划在2027年底前关闭位于德国伯伦的乙烯裂解装置以及位于德国施科保的氯碱和乙烯基资产,在2026年中期前关闭位于英国巴里的基础硅氧烷工厂。
索尔维:终止产品线支持转型
9月24日,索尔维宣布将终止其Bad Wimpfen工厂的选定产品线,以支持公司转型。
具体计划包括:2026年初停止生产三氟乙酸(TFA)及其所有衍生物;2026年底前逐步停止生产包括氟化氢在内的一些无机物。此次调整将导致Bad Wimpfen减少约100个职位。
同时,索尔维将在Bad Wimpfen建立最先进的NocolokⓇ膏剂和涂料设施,将NocolokⓇ技术中心和生产运营从Garbsen迁移至Bad Wimpfen,使该基地成为全球创新和客户应用中心。这些措施将导致Garbsen减少约40个净职位,并预计于2028年停止运营。
索尔维计划在2026年左右拨出约2.5亿欧元用于重组费用和战略投资,并仍然坚定地将德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
巴斯夫:退出亚硫酸氢盐业务
9月24日,巴斯夫宣布决定退出亚硫酸氢盐业务(hydrosulfites),并将关闭位于路德维希港的相关生产设施,逐步停止供应Hydrosulfite F以及HydroBlue®90、HydroBlue®92、Hydrosulfite Evo、Adlite®和Blankit等产品。该决定将影响约65名员工。
此次退出亚硫酸氢盐业务是巴斯夫对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正在进行的生产布局战略评估的一部分。此前,巴斯夫已经关停了该基地己二酸、环十二酮、环戊酮等多个相关装置。
朗盛:出售合资股份,退出聚合物市场
9月23日,朗盛决定将其持有的恩骅力公司全部股份(40.94%)出售给其合资伙伴安宏资本旗下的投资公司,基准收购价格约为12亿欧元。此次股份出售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程度最迟将于2026年3月确定。
朗盛今年4月已将聚氨酯业务以5亿欧元出售给日本UBE株式会社,已基本退出聚合物市场。
此外,8月14日,朗盛宣布将其位于克雷费尔德-乌丁根工厂的己烷氧化装置的关闭时间从2026年提前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精简全球香料化学品工厂网络,并于2026年关闭位于英国威德尼斯工厂的生产。计划提高位于美国埃尔多拉多工厂的溴生产效率。
英威达:关闭加拿大工厂,迁移生产线
9月23日,英威达决定关闭其加拿大梅特兰工厂,并将DYTEK® A胺生产迁移至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维多利亚的工厂。Maitland工厂的退出计划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启动,约100个员工岗位将受到影响。
英威达此举旨在提高运营效率和满足对2-甲基戊二胺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公司还将通过与上海洁达化学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推进DYTEK® A胺在中国上海工厂的本地化生产。
SK集团:出售合资股份,战略转向ABC领域
9月,韩国SK集团宣布出售其与中国石化的合资公司——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的全部35%股份,预计交易价格约41.7亿元人民币。
该合资企业成立于2013年,总投资额3.3万亿韩元,年产能达320万吨通用化学品,曾是SK“中国本土化”战略的象征。然而,由于中国乙烯产能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与价格竞争,该合资企业累计亏损已超过1万亿韩元。
与此同时,SK集团正在大幅削减和退出其他大宗商品化工业务。据8月26日韩国经济日报报道,SK创新计划以捆绑交易方式出售其海外业务,包括从陶氏收购的乙烯丙烯酸(EAA)和聚偏二氯乙烯(PVDC)业务,以及从阿科玛收购的功能性聚烯烃业务。
SK集团正朝着“ABC”战略进军——即聚焦人工智能(AI)、电池(Batteries)和芯片(Chips)三大领域,并承诺到2030年向这些未来增长领域投资8.2万亿韩元。